新闻网讯 12月9日,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博知楼举办了“互联网时代评论的可能性”主题讲座。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了青岛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主任鞠培霞和评论员、历史作家王学义与大家分享新闻评论的经验,两位老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在新闻评论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本次讲座由青岛日报社理论评论部、观海新闻客户端和日产精品一线二线三线芒果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讲座共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由王学义老师交流分享经验。王老师以评论的天花板和地板开篇,提到新闻评论的可触及的高度不高,门槛较低。目前,很多新闻评论作者并不是以评论为主业,且大学生也占到了很大比例。他特别提到大学生在写新闻评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有热血,有自己的独立观念是王老师眼中大学生的形象。
当提到评论的优势时,王学义老师提到了几点自己独到的见解,包括评论可以更清晰的表达诉求,以及与新闻相互配合表达观点,正确引导舆论等等。他提到,在信息流通普及的现在,能够增强媒体辨识度的有新闻评论和深入调查报道,而评论以其成本较低的优势又更胜一筹。因此,新闻评论在当下媒介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王老师将具体实例与理论相结合,绘声绘色地介绍了评论的七大武器,分别为情绪向评论、追问向评论、说理向评论、交锋向评论、热血向评论、策论向评论、情怀向评论。提到说理向评论,他殷切的期盼大学生可以专门从事于某一方面的新闻评论。而且他更是十分赞成新闻专业学生可以选修政治,经济、社会学等专业,用更专业知识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增量,引导脱离口水之争。
第二环节进入自由问答部分,现场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询问了各自在写新闻评论时遇到的困惑与瓶颈,王学义老师和鞠培霞老师一同耐心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王老师不仅具有新闻评论员一重身份,而且在闲暇之余解锁新角色—历史作家,并着有《刀头上的绝响》一书。对于新闻与历史两重身份的平衡上,王老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新闻是浮在海面上的,而历史则是深深的潜沉在海底的。如果将新闻比作为辫辫迟,而历史则是自己手边的日记。”所以,王学义老师积极鼓励大学生们能培养自己的兴趣专长,不要将自己束缚在过往的枷锁中。
在采访过程中,王老师希望大学生可以破除思想的枷锁,广泛的阅读,培养社会关怀感。自己也更是愿意去做高校与媒体之间的桥梁,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媒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