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近日,2021年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Moot Court Competition(“ICCMCC”,简称ICC英文赛)中国区获奖揭晓,我校代表队首次参赛,斩获全国团体二等奖。
参赛团队由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杨韧通、王涵、刘汉青、戴颖杰、周雨柔、王慧芳及2019级本科生刘涵七位同学组成,指导教师由郝海青老师、陈喆老师、石慧老师担任。
本届赛事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等近50支全国高校队伍踊跃参与。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庭辩环节被迫取消,最终以各队的书状成绩作为评奖依据。
国际刑事法院是国际社会建立的第一个常设性国际刑事司法机关,在打击国际犯罪和建立统一的国际刑事法律制度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一贯支持惩治严重危害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并始终关注国际刑事法院的工作。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中国亟需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法律事务处理能力的法治人才,在国际社会中提升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为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高中国学生使用国际语言进行法庭辩论的能力,由中国国际法学会、国际刑事法院、中国政法大学每年举办一次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英文)中国选拔赛,其赛题密切关注国际时事,围绕着国际刑法背景展开,一般涉及实体犯罪、犯罪形态与程序事项等叁个争议焦点,参赛队伍需要同时就上述叁个争议点向组委会提交检察方、辩护方与政府方/受害人书状。竞赛旨在培养国内法科学生的国际视野,传播国际刑法理念、提高学生对于国际刑法的理解及自身的英文庭辩技能。中国赛的评委多为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具有极强的专业背景,如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法官刘大群教授等。
不同于传统的中文模拟法庭比赛,ICC英文赛十分考验团队成员的法律检索、文献查阅、国际法案例分析以及英文写作、表达能力。将全英文案情拆解化为时间轴和关系图,阅读比赛涉及的众多国际条约、国际组织决议,在各大国际刑事法庭官网中寻觅可以引用的判例,于知名国际法学者的著作中找到可以支撑论点的语句,借助案件矩阵Case Matrix将目光往返于事实与法律之间,看往年优秀英文书状及比赛视频、请教老师......三万多字的全英文书状就是这样一点点打磨而成。
滨颁颁英文赛的备赛是长期作战,它不仅要求成员具有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更要有自律的态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挑战自我、克服一切难题的勇气。英文赛成员始终相互鼓励,携手向前,认真高效完成自己承担的书状撰写任务,积极听取指导老师和其他成员的建议作出修改完善。
历经长达八个月的备赛和奋战,参赛成员能够全心投入比赛,离不开学院老师的支持与帮助。法学院始终坚持以通过推动法学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卓越涉外法治人才,积极为法科生提供从事国际法理论研究及实践交流的平台,将进一步提升培养涉外法治人才能力作为高水平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校国际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对学生参加多样国际性赛事的持续投入与支持,相信未来我校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国际化法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