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为提升学院学术氛围,帮助师生了解学术前沿动态,自2023年初,国际教育学院以“共话&苍产蝉辫;共享”为主题举办系列青年学者论坛。论坛邀请了国内外知名青年学者专业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为全校师生做学术报告。目前共举行线上论坛系列讲座12期,线下论坛系列讲座3期。
在15期的讲座中,深圳大学席艺洋、山东大学马春光、江苏省社科院邓瑗、上海大学孙若圣、苏州大学刘阳扬、浙江大学姜文涛、重庆师范大学杨华丽、华东师范大学张春田、《南方文坛》杂志副主编曾攀、山东大学宫立、扬州大学黄诚、云南大学王云杉、南京晓庄学院蒋洪利、河南师范大学陈云昊、南京晓庄学院刘天宇、中国人民大学宋声泉、华南师范大学张宇、西安交通大学曾祥金、山东师范大学谢慧聪、江苏第二师范冬梅、浙江传媒学院张连义、苏州大学王振、山东师范大学孙连五等众多学界的着名青年学者先后主讲。春季学期,论坛还同山东建筑大学图书馆共同举办了科幻文学专场,邀请了徐州工程学院任一江、中国作协吴楚共谈科幻文学。秋季学期伊始,学院主办了“开学第一课”的博士研究生专场讲座,邀请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四位在读博士共谈青年文学,分享研究生学习经验。
讲座中邓瑗以《<礼拜六>周刊与现代情感结构的转型》为题展开报告,她指出《礼拜六》转向的心理基础是启蒙情感结构为情感叙事增添了社会批判的元素,将矛盾向外部,重新解释了个体情感诉求受挫的原因,从而使原本分裂的情感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修复,将无法归置的情绪,再次纳入了社会价值观的体系。但后期《礼拜六》作家更多是将社会批判作为一种对情感结构的修复来处理的,他们根本上并未完全放弃对儒家情感结构的认同。在五四前后时期《礼拜六》的转向具有双重意味:它对新文学的模仿与改造,使新思想夸张化、漫画化,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启蒙情感结构的机制缺陷;但反过来说,它也使欧化、难懂的新文学变得更为通俗、亲民,将启蒙情感结构普及给了更广大的读者实际上代表了启蒙情感结构在市民群体中的一种可能样态。姜文涛以《结构与形式——印刷文化研究及知识流传的文学学科考察》为题展开报告,他以学术研究现代化为脉络贯穿印刷文化,梳理了印刷文化的发生及谱系关系,并指出1695年英国版权制度的变化推动了英国印刷文化的爆发,印刷文化的发展又促使对于自然社会、现代个体等各方面的理论以现代性的形式发生。印刷文化这个词语最早是由爱森斯坦于1979年提出,爱森斯坦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印刷文化和西欧整个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问题,而Adrian Johns主要从微观层面细致的分析历史和文化现象。印刷文化不仅仅涉及到简单的信息流传,还涉及到新旧社会体系制度的变化。曾祥金以《“档案郭沫若”:档案视域下郭沫若研究初探》为题,讲述了档案文献的重要性。档案文献具有较高的文献等级,作为文字性的真凭实据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同时他以郭沫若个案切入讲述了如何做现代文学档案学的研究。从作为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郭沫若、“二史馆”藏郭沫若档案略考、中国科学院档案馆藏郭沫若档案、教育文化机构及各省市档案馆藏郭沫若档案四个部分对郭沫若的多重身份及其个人经历进行了全面的讲解。除此之外,他提到研究现代文学档案文献的“四要”:一要有所准备;二要辨别真伪;三要与已有材料相互印证与补充档案文献;四要关联人事,连珠成串。
国际教育学院青年学者系列论坛为师生带来了众多知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扩展青年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学者们分享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建议也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考。本届青年学者系列论坛讲座不仅吸引了我校师生积极参与,同时省内兄弟院校也广泛参加,收到了良好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