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在“两课”教学中,为自己定位了叁个目标:教学,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强化师德意识,苦练施教艺术,提高教学水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生,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把德育放在首位,解决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的问题。几年来,他们围绕这叁个目标,在“两课”教学中改进传统教学手段,引入现代教学方式,大胆尝试,锐意创新,突破瓶颈,逐步形成了一套“两课”特色教学方法。
从幻灯片到多媒体
在10月底结束的全省高校德育评估中,该教研室的多媒体“两课”教学受到了专家组一致好评。专家组姜维茂教授说,我参与评估的高校中,还没有看到像你们这样规范使用多媒体进行“两课”教学、并取得这样好的效果的单位。肯定的背后,是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工作。
教研室学习现代教学技术,是从制作幻灯片起步的,当时设备不齐、资料缺乏、技术力量不足,大家坚持“一点一滴地学,踏踏实实地做”,向外校学习,向专家请教,到网上查资料,自己动手做课件。经过近5年的学习和积累,现在教研室13名教师每人都能自己制作课件,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授课,9人获得了省级颁发的现代教育技术证书,多人在校、院组织的多媒体教学比赛中获奖。目前已开设的“两课”课程,都是运用计算机、电视、投影仪和各种音像设备全程进行辅助教学,7门政治理论课有主课件13套,各类配套课件和音像资料达到160余套,实现了完整的电子教案、完整的教学课件。
回想这几年开展多媒体教学走过的路,教研室主任魏雅勤说,要使“两课”教学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走出教学手段单一的瓶颈,必须在坚持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尽快使每个教师熟悉和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此,我们将“两课”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定为教学检查项目,作为硬指标在教研室推行。学院党委对教研室的做法高度重视,不仅在设备、资金等方面积极支持,而且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给予了有力的指导。
从“五个一”到立体化
一张嘴、一本书、一套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五个一”传统教学方式直接面对学生,有较好的亲和力,但对理论观点和社会现象的阐述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教研室认为,把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是增强“两课”教学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所谓立体化,就是讲每一课都要有观点、有分析、有案例、有史料、有音像,把理论、思想、观点立体化地展示给同学。
大家按照这个要求提高课件制作水平。法律基础课主讲教师粟霞,广泛收集素材,整理音像资料,制作法律基础课件近40部。特别是审判马家爵的案例,在课堂上用音像资料展示后,不仅增加了同学们上法律课的兴趣,也引发了大家对遵纪守法、正确处理同学关系的思考。为增强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实效性,丰富同学们对计划经济时期的感性认识,主讲教师王蓓收集了大量计划经济时期的音像图片及当时流通的粮票、布票等实物,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形象化的内容增强了授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该课曾得到夏临华校长及专家、教授的肯定,在全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从“让我学”到“我要学”
自从教研室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后,政治理论课在同学中受欢迎的程度越来越高,吸引力也越来越大,逐步实现了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在每年的教学质量评估中,教研室“两课”教师的测评成绩都在优秀以上,还有多位教师在学院测评中名列前茅。同学们评价说,现代教育技术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使公共理论课更加生动、形象和丰富,不仅学起来有兴趣,更重要的是,“两课”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了社会,认识了自己,明确了人生奋斗方向。数学系2002届毕业生卫华同学,毕业后回校见到“两课”老师后说,在校时就特别喜欢听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课,受益匪浅。当时听课时就感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青年人施展才华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校时他就憋足了劲,准备毕业后干一番事业。现在,他已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务员。